张家口战役结束后,晋察冀军区召开了一次总结会议,旨在对近期的战斗经验进行总结,并讨论接下来的工作部署。然而,在会议过程中,竟有人情绪激动地拍起了桌子。
拍桌子的正是后来晋升为上将的郭天民,而他拍桌子的对象,正是当时担任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。由于郭上将的言辞直接且充满火药味,会议室顿时陷入了寂静,气氛也瞬间变得非常尴尬。
一、为何拍桌子?
郭天民为何如此愤怒?原因正是几场接连的失利,特别是对于张家口战役的挫败,令他心中难以平息的怒火爆发。1946年7月,晋察冀军区计划对大同发起进攻,因为大同已经成为一座孤城,局势急需解决。最初,战斗进展顺利,从7月31日开始外围作战,到8月4日,基本清除了敌人的外围据点。为了争取尽快结束,部队提出了“到大同吃月饼”的口号,计划总攻时间定在中秋节前。
然而,突如其来的变化打破了这一计划。8月10日,为了调动傅作义的积极性,蒋中正决定将原本属于第二战区的大同划归第十二战区,由傅作义指挥。傅作义迅速行动,派遣了35军31师以及第3军和骑兵部队,总共调集了三万多人,攻势之迅猛出乎意料。他不仅迅速夺取了卓资山,还成功突破集宁的防线,尽管晋察冀方面的增援部队已经急速赶到,但由于敌人行动过于迅捷,集宁的防守最终宣告失败。
展开剩余67%更为致命的是,傅作义随后对大同进行了连续不断的袭扰,导致原本预计的总攻也未能如期进行。而大同集宁的失利之后,紧接着是张家口的失守。张家口作为华北重镇及晋察冀根据地的首府,其失守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。
二、郭天民的不解
郭天民的愤怒主要源于两点不解。首先,他无法理解为何张家口战役的西线防御会如此薄弱,以至于傅作义能够通过绕道攻击轻松突破。在当时的防御部署中,西线确实存在明显的问题,尤其是张北地区的防守力量极为薄弱,甚至只有一个连驻守。当傅作义的先头部队接近时,晋察冀的第七军分区部队未能及时发现敌情,导致敌军得以快速突破,最终偷袭成功。
其次,郭天民心中无法释怀的是,1946年春季为响应中央号召,晋察冀军区进行了精兵减编,原先的9个纵队缩减为4个,约10万人被复员。郭天民认为,蒋中正所谓的“和平建国”根本是虚假的,而我方在精兵简政过程中做出的让步,实际上却使得我方在兵力上处于劣势。这种战略上的错误直接导致了战斗力的削弱,间接导致了包括大同、集宁、张家口等一系列失利。
作为一位从红军时期便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的猛将,郭天民直言不讳,言辞激烈并不奇怪,毕竟他更关注的是军事层面的实际问题,而不单纯是情感上的发泄。然而,在这样一个重要的会议上,他的直率发言也使得聂帅陷入了难以应对的困境。
三、李青川的化解
幸运的是,在这时,冀察军区军校校长李青川挺身而出,成功化解了这场尴尬局面。李青川虽然不是大家眼中最为熟悉的将领,但他同样是一位从抗战中走出来的老革命。1940年,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,并在整个抗战期间,承担了许多重要职务,尤其在晋察冀后方工作中做出了巨大贡献。李青川为人正直且仗义,杨成武将军也曾高度评价他的人品。
在张家口战役中,李青川同样展现了出色的军事素质。当傅作义的部队突破了张家口的防线,并展开猛烈轰炸时,冀察军区的主力部队正在奋力阻击,而李青川则带领着冀察军校的干部和部分老兵,迅速赶往前线掩护撤退。虽然只有四五百人,但他们英勇的表现确保了军区机关的安全撤离,避免了更大损失。
面对郭天民的愤怒,李青川明白当前局势的敏感性,他迅速站出来发言,指出张家口守不住是事实,战略撤退也是唯一可行的选择,但这并不代表完全放弃,未来还会有机会夺回。李青川的这番话,使得会场的气氛得到了有效缓解,会议继续进行下去,郭天民的愤怒也随之平息。
李青川最终凭借过硬的革命军人素质与杰出的指挥能力,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。作为华北军政大学步兵学校教育长,参与了开国大典的训练工作,后来更成为了北京纠察总队的参谋长,可以说他的一生,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