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海对峙:法国“戴高乐”号航母的亚太之旅与“叶公好龙”的尴尬
法国海军“戴高乐”号核动力航母,2024年12月从土伦港起航,展开代号为“克莱蒙梭-25”的环球之旅,其表面目标是维护“印太航行自由”,实则配合美国战略,并顺道访问菲律宾和日本,意图提升国际存在感。这支由航母、“西北风”级两栖攻击舰、“地平线”级护卫舰、“萨尔瓦托尔”级补给舰以及一艘核潜艇组成的舰队,历时五个月,跨越苏伊士运河和印度洋,最终抵达南海。然而,等待他们的并非想象中的“自由航行”,而是一场尴尬的“围观”之旅。
甫一进入南海,法国舰队便发现自己被中国海军紧紧“盯梢”。 一艘054A型护卫舰如影随形,寸步不离。法军将领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,无奈地形容道:“他们到哪儿,我们就到哪儿,简直连上厕所都甩不掉!” 更令他们措手不及的是,随后出现的规模庞大的中国海军舰队。30至40艘军舰,包括驱逐舰、护卫舰和补给舰,仿佛一夜之间从四面八方涌现,形成了一道令人生畏的海上钢铁长城。这支舰队规模之大、阵势之盛,宛如一场气势恢宏的海上阅兵,令法军将领不禁倒吸一口凉气。
展开剩余72%面对如此强大的中国海军阵容,“戴高乐”号航母编队不得不谨慎行事。尽管法军将领向媒体强硬表态“无所畏惧”、“早已做好战斗准备”,但他们的行动却暴露了内心的不安。航母编队始终紧贴南海靠近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一侧的海域航行,刻意远离中国岛礁,如同小学生贴着墙根走路,小心翼翼地维持着“安全距离”,甚至连台湾海峡的边缘都不敢触碰。他们竭力避免任何可能引发冲突的举动,将“捍卫航行自由”的口号变成了无奈的自我安慰。 中国渔船在雷达上密密麻麻的信号,更是令法军心惊胆战,他们甚至放弃了统计渔船数量,只专注于统计军舰数量。
雪上加霜的是,正当法国人试图维持表面的镇定之时,中国海军山东舰航母战斗群出现了。这并非偶然“邂逅”。山东舰甲板上整齐排列着最新型的歼-15T舰载战斗机,而055型万吨驱逐舰的垂发系统则散发着冷峻的光芒,预示着强大的火力。法军雷达屏幕瞬间爆满警报:歼-15重型舰载机的载弹量远超“阵风M”战斗机,055型驱逐舰配备的鹰击-21反舰导弹射程更是达到惊人的1500公里,足以将法国舰队击溃。
实力对比的悬殊,让法国人的“强硬”显得苍白无力。“戴高乐”号航母满载排水量4.2万吨,其核动力装置被网友戏称为核潜艇的“缩水版”,最高航速仅为25节,堪称“海上乌龟”。其搭载的24架“阵风M”战斗机,年初还在与巴基斯坦的歼-10CE战斗机的对抗中处于下风。而山东舰的满载排水量则高达7万吨,歼-15舰载战斗机的数量是“戴高乐”号的两倍,单日出动架次高达70次,相当于法国航母两天的作战任务量。
法国人最终选择了“战略性阿Q”。事后,法军将领试图将此行解读为“震慑成功”,声称中国不敢动手是因为被他们震慑住了。然而,他们却无法解释为何“戴高乐”号编队始终保持着谨慎的姿态,甚至连护卫舰也只敢绕道琉球群岛,以避免刺激中国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同期在亚太地区活动的英国“威尔士亲王”号航母,更是连南海边缘都不敢靠近,直接前往澳大利亚参加军演,远远避开了中国海军活动频繁的海域。
中国海军对法国航母的到来,显得相当平静。法军抱怨中国媒体没有报道他们的行动,然而真相是,中国海军在南海的40艘军舰部署属于常态,054A型护卫舰的跟踪监视也是标准流程。南部战区照常进行军事训练,渔民照常出海捕捞,法国航母的到来,在中国看来,不过是一支路过打卡的“观光团”而已。
这场南海“对峙”的闹剧,暴露了欧洲海军力量与中国海军力量之间的巨大差距,也揭示了法国试图效仿美国“自由航行”战略的失败。英国《简氏防务周刊》评论指出,法国所谓的“威慑成功”,不过是一种“打不过又输不起”的自我安慰。最终,“戴高乐”号航母编队与山东舰编队的“擦肩而过”,更是将这种尴尬推向了高潮。山东舰编队平静地转向,继续进行战术演练,甚至连驱离法国舰队的动作都懒得做,任由法国舰队逐渐消失在海平线上,仿佛他们从未出现过。
"
发布于:四川省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